分享到:
索引号: l864814--2021-0831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新建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1-04-09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 浏览量:
  • 字体【      】


《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新建区委关于制定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是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和行动纲领。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我区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建设实力繁荣和谐新建的关键跨越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凸显我区在南昌市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谱写我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需求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所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对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从江西省内来看,我省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推进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同时,江西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的主要矛盾,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优等问题亟待破解。

(一)发展机遇

——经济要素的多元化和融合程度的持续深化,有利于重塑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数字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给全国各地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创建带来了极大机遇。因此,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现代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新建区作为南昌城市发展西进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开放型经济实验区的前沿阵地,正处在政策红利释放的最强风口,能够承接大量的要素转移,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首先,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其次,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其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十四五时期是新建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顺应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新基建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新业态与新模式,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多层面的区域和城市发展优势,有利于形成大开放发展态势一方面,我国正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构建面向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两个开放体系,鼓励和组织企业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以大城市为核心,多级卫星城市为支撑的多层级大都市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城市间的交通体系、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正逐步建立。新建区地处南昌市的中心位置,具有赣江新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发展政策的叠加优势。大开放的发展态势和都市圈的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新建区融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海峡西岸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提升开放与合作水平,不断增强对各类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吸引吸纳能力。

——大南昌都市圈建设的全面推进,有利于促进全面融入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建设,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各个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必将推动南昌市新一轮的大投入、大建设和大发展。新建区作为南昌城市西进的主战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主阵地必将得到大量的要素投入;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区域性智慧空港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以及VR科创城等各类平台建设正加速推进,为全区的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利于新建更好地全面融入和对接周边区域。

——九望新城的高标准建设,有利于强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九望新城将无缝对接九龙湖片区,实现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城市功能的优化互补、生态廊道的串联成网、市政设施的共建共享,是策应南昌城市空间向西拓展的重大行动,已被列入南昌市未来重点打造的五大片区之一,将成为全市最为重要的新经济增长极之一。因此,加快九望新城建设,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将使新建区的发展基础将更加厚实,后发赶超优势将更加凸显,有利于加速产业集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是新建区进位赶超、换车超车,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建设实力繁荣和谐新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面临挑战

——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逆流的兴起,大国之间博弈的加剧,新冠肺炎疫情的加速扩散,全球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持续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世界面临长期衰退风险,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必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在这一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区的发展和跨越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国内发展新问题逐步呈现,内生动力尚需激发。首先,区域发展分化趋势明显。除了我国沿海少部分省市外,其他省市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大多不同步,产城融合不紧密,各类新生产要素都尚未很好地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能,都面临着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任务。其次,我国虽然拥有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基础不稳固,庞大的国内市场尚未完全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国内各类矛盾风险和国际政治经济风险交织共振,亟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更好地防范各类风险和挑战。

——南昌市各县区竞争更加激烈,抢占机遇和加速发展形势严峻。一是与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南昌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方面不具优势,因而在集聚项目、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之后,如何争取将更多的生产要素布局于新建区,以更好地推进南昌市高质量发展,是我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二是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以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为主体的借贷融资行为受到严重约束,南昌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也将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而新建区作为南昌城市西进的主战场,如何争取更多建设资金面临挑战。三是南昌市各县区都在抢占机遇和加速发展,在争夺市级层面的有限资源,尤其是土地指标、政策倾斜等方面显得尤为激烈。

十四五时期我区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也到了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全区上下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贯通、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城市品质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统筹,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担当实干、奋勇争先,把新建各项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前列,经济总量在全市的位次前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45亿元,年均增速维持在7.5%左右;投资质量明显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在8%以上。消费贡献显著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中心城区集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加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基本建成。

——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新突破。重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取得突破,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驱动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左右,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区。市场化改革持续走深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深化,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保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7.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40亿美元。

——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新跨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城市水环境治理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提高到9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风貌颜值持续提升,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定在45%左右。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安全韧性稳步提高,历史文脉接替延续,多元参与、共治共享、智慧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融合性明显增强,美丽乡村更富内涵,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宜居宜业、绿色低碳、韧性智慧、人文彰显的新型城区基本建成。

——社会文明水平达到新高度。红色基因更好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作用更加明显,文明城市常态长效,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新建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彰显。

——民生福祉改善谱写新篇章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基本消除城市贫困人口。

——市域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五型政府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政府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成效稳居全市前列,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平安新建建设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御等关键性短板领域得到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动员体系更加完善,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巩固。

展望二O三五年,新建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实力繁荣和谐的新建基本建成,新建成为大南昌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南昌城市发展的亮点板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具有新建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市重要的创新中心、智造中心和南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在全省的排位进一步前移;市域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平安新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新建基本建成,社会繁荣稳定、和谐有序。实力繁荣和谐新新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前列,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主导产业链条更加完备,开放型经济形成更大竞争优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居民生活品质差异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深化科技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为切入点,以科技人才引育为核心,以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努力构筑创新发展新高地。202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80%,全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4%左右。

着力构建人才+项目+平台的人才培养开发体系。依托重大产业和创新平台,采取顾问指导、技术联姻等方式,引进一批假日专家”“候鸟式人才”“星期天工程师,扎实做好南昌籍、新建籍人才回引文章。围绕数字经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智慧物流、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产业,充分发挥新建经开区博士科技的人才平台优势,高位推动高端人才引进,设立一人一议工作机制,开通绿色通道,确保高层次人才引进无障碍。开展区领导直接联系人才活动。完善我区人才需求信息库,力争在洪城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等高层次团队、人才及项目的引进上有所突破。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探索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推广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用、产学研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金蓝领引育工程,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实行联合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开展技能提升行动,积极推荐技能人才参加洪城技师评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重点围绕新建经开区建立科技人才服务中心,开设人才工作服务窗口,配备专职人才服务专员,服务各类企业人才。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合同登记、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建设覆盖科技成果登记、发布、交易、管理的服务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对新获得国家或省级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及机构给予补贴,鼓励企业研制新项目、新产品,开展技术委托开发活动及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交易活动,支持技术转移机构联合研发单位、企业及投资机构,共建技术转移平台。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促进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中介机构等信息在平台上互通共享,实现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快速交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造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市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全面下放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8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亿元。

围绕千亿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目标,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中心,推行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新建经开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产业强园、特色立园、创新兴园,着力打造一批以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南昌云创港物联网产业园、江西(新建)科创产业新城大数据产业园为典型的产业高端、产品高质、产出高效的高能级产业平台,加速产业集聚提升,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承载功能。

(一)优化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

1、提升经开区产业配套能力。推动新建经开区由侧重生产型园区向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复合经营的新型园区转变。按照北边新型工业强实力、南边科技创新增动力、西边文旅康养显魅力、东边贯通红谷添活力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和空间布局,通过区中园”“专业园”“园中园等形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园。以5G+VR产业示范园、VR科创城人工智能产业园、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为增长极,形成一圈引领、多极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聚焦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首位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壮大绿色食品优势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开区集群式满园扩园。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着力点,以支柱产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为支撑点,不断完善产业链,发展壮大新型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加快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高品质建设标准厂房。清理盘活土地、厂房等闲置资源,充分挖掘存量潜能,推动全区产业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支持新建经开区整合相邻、相近区块,实现区块间联动发展,重点抓好望城片区南部、新丰新城、九望新城等重点片区内基础设施对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计划,推进标准地建设,加快推进退二进三,进一步扩大规模、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做大总量,换取更多可利用空间。加快推进路网、管网等市政设施建设,打通长堎城区、望城镇、望城新区交通脉络,增强互通能力,形成一体化城市格局,提升项目。拉大路网框架,形成一横一纵快速路系统和九纵四横的主干路系统,提升项目承载力。完善开发区生产生活配套,增强创新功能,推进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打造宜产宜居生态开发区。加快5G、物联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融城建设、贴城发展、联动互补、产城一体发展战略为方向,打造省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二)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高标准建设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和公共平台,积极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新平台、新形式、新应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优化创业创新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协同创新水平。以工控云创港物联网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形成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新平台,实现创新创业融合发展。以江西省物联网行业协会为载体推动产业联盟发展,打造物联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抢抓科骏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推动双创活动深入开展。做实德国SAP、博士科技、工控云创港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快项目引进填装。大力推进绿地双创中心、工控云创港等项目,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成长基地、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壮大电商产业基地。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专业服务链,不断升级众创空间。积极推广研发创意、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规范稳健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

(三)优化提升园区产业服务

制定和完善园区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在人才引进、租金、规费、税收、土地、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扶持。强化新建经开区经济管理职能,赋予开发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推动全链审批赋权。深化新建经开区行政管理体制、运营体制、监管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提升开发区发展活力。以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为推项目、扩投资提供有力的保障。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打造南昌飞地经济发展示范区。探索在存量建设用地较多的乡镇规划建设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实现产业园区错位发展。

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导向,积极争取配合过境铁路建设,着力构建完善高品质公路网络,稳步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全力推进水运和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争取城市轨道交通向新建延伸,打造形成高度联通、覆盖面广、便捷经济的交通运输网络。

(一)积极争取配合过境铁路建设

按照网络完善、能力提升的思路,积极争取过境铁路建设,争取在新建区形成三纵两横铁路网。以新建快速铁路为重点,积极争取与配合常岳昌高铁、京九高铁昌九段建设,促进南昌与九江两市形成1小时经济圈。围绕提升大南昌都市圈的引领作用,积极配合推进南昌高安城际铁路、南昌丰城城际铁路建设。

(二)着力健全公路网络布局

以服务区域经济协作为导向,加快推进内外通道建设,依托南昌西二环绕城高速、南昌西二环绕城高速的建设,重点推进溪霞互通、南昌北互通、厚田互通、流湖互通、西山互通、西山北互通等建设,力争下新建片区形成一纵两横两互通高速公路网,上新建片区形成两纵两横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提升对外交通能力和过境疏解能力。优化干线公路网络布局,重点推进G320绕城改道工程、G316新祺周至溪霞乡改建工程、S103黄湖闸至南矶改建工程,S101昌邑至五七靶场改建工程、S509铁河乡至金桥乡改建工程,稳步推进干线公路建设,争取在上新建片区打造形成两纵两横四联干线公路网络,在下新建片区打造形成一纵一横两环四射干线公路网络,实现干线公路全面覆盖乡镇、重点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3A级以上景区等主要交通节点。到2025年底,全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92.2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333.2公里。

(三)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及江西省关于农村公路三个提升”“三个突破”“四个100%的要求,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构建形成路网覆盖广泛、服务水平优良、产业支撑有力、安全生态文明、养护管理有效的农村公路网络。实施县道升级改造和乡道、村道双车道拓宽工程,大力推进乡村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安全设施综合完善,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行能力,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强技术标准的提升和路面状况的改善,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出行条件。推进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和公益事业路等的建设。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工作,全力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投入,提升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水平。到2025年,县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75%以上,乡道双车道四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40%以上,乡镇、3A级及以上乡村旅游景点等节点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通达。

(四)努力争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加快地铁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城市轨道交通向新建区延伸。配合推进实施南昌地铁1号线北延工程,设置兴业大道站、昌北机场站,远期争取昌北国际机场北延至海昏侯景区。争取地铁2号线南延至厚田乡,进一步提升厚田沙漠景区旅游价值,为新建区厚田景区发展增添新动力。配合推进南昌地铁4号线工程,设置白马山站、裕丰街站、璜溪站,积极争取在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设站,远期争取白马山站南延至石埠镇,强化新建区与老城区之间紧密联系。积极融入南昌地铁5号线、6号线等规划线路建设,争取其向新建区延伸。

(五)推进水运和航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南昌港龙头岗综合码头二期建设,进一步提升龙头岗综合码头货物运输能力。以厚田港区、龙头岗港区、北郊港区等为重点,积极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稳步推进以龙头岗港区的铁路专用线、各港区公路连接线和城市道路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提升航道标准,积极争取3000吨级航道工程建设。以解决船舶均临岸临时系泊的问题为导向,规划建设龙头岗港区锚地。积极开展南昌昌北机场三期工程建设,把昌北国际机场打造为集民航、高铁、地铁、长途客运、公交等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同时以此为依托,推进周边乡镇发展空港物流。

(六)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城乡依托、协调发展、无缝衔接的城乡换乘枢纽体系,促进城乡客运与其它客运系统在站点功能和布局上的衔接。加快推进新建区客运站、昌北机场客运站两个二级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场站建设。逐步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重点推进新建城公交枢纽、长堎公交首末站、松湖镇公交首末站枢纽以及大塘坪乡农村公路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西山镇客运站、象山镇客运站、溪霞镇客运站等17座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客运网络,优化长途客运班线,加密新建至昌北机场快班运行班次,争取开通新建与安义、永修、丰城、樟树、高安等地的城际公交。

全面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加快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健全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增强农田水利保障水平,努力构建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民生水利保障体系。

(一)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着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积极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城乡供水保障工程,重点推进石埠水厂、望城水厂、石岗水厂、象山水厂等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提高村镇自来水普及率,保障供水安全。大力推进新建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溪霞中型灌区等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城乡备用水源、水库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事件突发的能力。积极改造供水管网及净化设施,加强供水水源保护,提升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稳步推进加强溪霞水库、幸福水库等大型水库和中小型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工作。

(二)健全防洪排涝减灾体系

构建城乡防洪体系,重点推进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积极完善城区、乡镇排水设施。着力推进赣西联圩、廿四联圩等万亩圩堤提质升级工程。积极开展千亩圩堤、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涝区治理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型水库提质升级,加快幸福水库防汛能力补短板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乌沙河望城段、西山镇西山支渠(嵩岗河段等)、新建区肖峰河、新丰新城水系等综合整治工程和流湖大泵站排涝区域水系连通工程,提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强化防汛物资储备与管理,加快建设防汛抗旱仓储基地,多渠道、多元化做好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工作。着力提升防汛抢险队应急排涝能力建设。加快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建设新建区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着力完善气象综合监测网布局,建设防汛监测、预警预报和指挥系统。到2025年底,城市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圩堤、滞洪区能够正常运用,中小河流基本达到防洪标准,重点涝区排涝能力逐步提高,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不断完善,基本消除新出险的病险水库、中型病险水闸安全隐患,水旱灾害损失明显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积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大力推行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进溪霞中型灌区、流湖中型灌区等生态型、现代型灌区改造提升,加强灌溉渠、排水沟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与现代化改造,新建和更新改造一批灌溉泵站,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护,压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到2025年,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

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总方针,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总方向,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完善能源储运体系、促进能源消费升级,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

(一)提升能源供应保障

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持续淘汰粗放低效落后产能,构建清洁能源供给新体系。推进新昌电厂2×100MW二期扩建项目和600万吨煤炭储运场项目,稳定提升火力发电的原材料保障和电力供应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快实施昌邑板山集中式风电项目、昌邑昌北集中式风电项目、联圩二期分散式风电项目;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有序开发生态友好型水电和生物质能发电,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跨界融合发展,以优质能源供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完善能源储运体系

着力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大力推进110KV220KV变电站建设,积极引入南昌市特高压项目落户新建,持续推动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争取形成特高压强劲注入、220KV双环网、110KV互供互倒的供电网络,促进输、配、用三级电网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电网通达水平、输送能力、电能储备与供电可靠性,保障城乡安全高效用电。强化天然气、石油长输管道安全生产监管。提升天然气供应水平,加强天然气管网及场站建设,加快建设天然气管道、门站、储气站和加气站,加大天然气推广利用力度,促进天然气管道向乡镇延伸。推进应急储备气源站建设,有效提高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加快推进加油站调整布局,提升加油站地域覆盖率。

(三)促进能源消费升级

坚持节约优先,把节能贯穿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着力推动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创新生产生活用能模式,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用能领域电气化、智能化发展,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切实提升终端用能清洁低碳、高效智能水平。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能耗指标政策倾斜,为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提供支撑。

积极推进5G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融合基础设施、智慧绿色充电网络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在政府、产业、社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提升新基建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强化5G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南昌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坚持统筹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开放共享,着力从网络、产业、应用等方面发力,大力推进5G基站、机房及传输设备建设,加快实现5G网络多层次覆盖、5G产业多维度驱动,力求形成支撑强、覆盖深、应用广、需求旺、带动强的5G建设及产业发展格局,将我区打造成全市5G融合创新应用和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全面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高速智能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加快实现城乡有线/无线宽带双千兆服务能力,扩大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网络覆盖范围。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移动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引导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建设数据中心。

(二)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政务、城建、交通、治安、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应用,提升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更好支撑智慧新建建设。把握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创新数字新建建设运营模式,围绕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交通,加快推进数字新建智慧城区项目建设。推进以服务产业创新、智能发展的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

(三)构建绿色充电网络

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践行桩站先行的要求,在城区以及各乡镇公共停车场、政府机关、国企机关、重点学校、医疗机构等院内、工业园区、旅游集散地、大型文体场馆、商场超市等新建充电桩。加大充电桩建设力度,推进新建住宅停车位100%配建充电设施,新建公共建筑物停车位50%配建充电设施。适当推进充电桩进村到组,扩大充电桩地域覆盖面。加强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支持,引导重要公共场所配建充电设施,构建智慧绿色充电网络。

放管服改革为重点,加快政府自身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区情的新建模式,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以重点领域改革为抓手,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为目标,用活区域发展战略,畅通对外开放渠道,率先探索实施特殊的内陆开放政策和体制机制,提升新建对外影响力。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集中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深化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改革,完善延时错时预约服务机制。加大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力度,推行一照含证改革。全力打造审批一时代服务零距离新建政务服务新品牌。

(二)推行数字政务服务

大力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工程项目审批系统”“政务服务自助服务机”“赣服通”“赣政通”“四级审批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将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全区统一的网络体系,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动我区减证便民”“一证通办”“一脸通办全省试点工作,努力打造全省首个无证办理的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行三集中、三到位,加快向乡镇延伸,大力提升一次办成质量。到2025年,除法律法规对办理程序有特别规定的事项外,一次办网上办达到90%以上。实现全区网上审批全覆盖、信息孤岛全打通、数据资源全共享。

按照四精总体要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大力实施三区三园战略,提质老城区、建设新城区、活跃文旅区,做强工业园、做实农业园、做美乡村家园,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畅通。

(一)实施东融、西拓、南建、北合、中优城市发展战略

全面分析研判新一轮行政区域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施东融、西扩、南建、北合、中优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东融依托省级行政中心和红谷滩城市核能升级,积极对接融入红谷滩中央商务区和金融商务区,完成江中路北延、学院南大道北延、石岗路北延、新建大道东延、宜春大街东延、抚州大街东延、上饶大街东延、龙兴大街东延等连接红谷滩中心区、红角洲片区、九龙湖片区的道路建设,积极推进地铁5号线、7号线等规划线路以及红谷滩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向我区延伸对接。全面加强与九龙湖片区的科技新城、中央政务区之间的融入对接。

——“西拓向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320国道以北工业园区西拓路网工程和项目布局,推进望城片区连片开发,市政公用城、新建城实现两城呼应,在祥云大道以南再造一座新城,同时,依托南昌西二环建设,将厚田、流湖、石岗、西山、松湖等乡镇纳入到新建城市西拓建设规划总体布局。以锦江为纽带,突出休闲旅游和生态宜居功能,与中心城区形成互动发展格局,把西部片区乡镇打造成集文旅融合、品质居住、生态涵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

——“南建深化九望新城、新丰新城、石埠镇片区与九龙湖、昌西南等片区的有机对接,重点建设九望新城、新丰新城等。依托江西(新建)科创城,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依托绿地国际贸易港,率先布局新城区三产引领带动项目;依托新丰新城,布局一批时尚居住、健康养老、高端乐活空间。以望城为中心,以厚田休闲组团、西山文化组团为支撑,延320国道产业走廊向南拓展,突出宜产、宜业、宜居、宜游等多重功能。

——“北合向北围绕赣江新区、空港新城等建设,充分利用乐化-樵舍组团建设和开发,与赣江新区、空港新城建设协同跟进、融合发展。以赣江新区核心区为中心,以象山生态组团为支撑,延赣江生态走廊向北拓展,突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引领和生态涵养保护等功能。

——“中优重点围绕长堎片区、望城片区、望城新区,加快优化中心城区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微改造,加快推进欣悦湖片区三馆一中心、体育公园、学校、医院等建设,推进地铁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老城区品质功能短板。严格按照南昌市建筑风貌品质管控要求加强中心城区城市建筑风貌管控,建立建筑和谐、风貌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本地农村居民城市化为重点,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让农业转移人口离得开、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进一步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通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科学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合理测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和转移支付标准,健全完善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保障同城同待遇。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社区建设等活动,提高融入城市能力,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构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

以破除城乡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促进人才、土地、资本、科技、信息汇聚的城乡良性循环。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畅通人口双向流动通道,既让农民进城,又促进城市居民下乡;落实城乡统一就业政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限制性、不平等性规定和做法。建立城乡统一、主体平等、产权明晰、合理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执行严格的农田保护制度。开展新一轮的要素重组,着重考虑因地制宜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发特色化的乡村产业,培育农村新业态、新模式,构筑本土化的农业产业融合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将特色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化和市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规模,积极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探索开展扩权强镇试点,促进经济强镇扩容提质,培育一批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充满发展活力的特色小城镇,打造成为连接城市和乡村发展的纽带。以中心村、经济强村为核心,合理调整村级规模和布局,实施村庄迁并整合,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并逐步向大社区转变。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等统一规划、建设,构建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城区、乡村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同步考虑、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加快区域内教育联合体和医联体建设,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城乡空间优化调整。

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围绕产业强、生态优、环境好、水利兴目标,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等工作,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变。理清城乡发展关系,始终坚持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新建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扫尾工作。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成果,根据各乡镇农业发展的特点,加快分类推进农村承包地流转。以溪霞、石埠等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农业乡镇为示范,通过乡镇政府引导,科学确定土地流转的价格,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实行土地的整村或大规模流转。强化村委会联系村民、乡镇和农业企业的纽带作用,明确土地流转农户与农业开发机构的利益连接机制,解决农户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以联圩、南矶、铁河等农业乡镇为重点,通过制定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等制度建设,引导农民自主规范地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望城镇为重点,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城市近郊土地流转价格较高的溪霞、石埠等重点乡镇,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农户承包地的股权制改革,以农户承包的土地面积为基础,确定农民土地股权份额,淡化农民承包土地的物理边界。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加快推进整村土地平整和土地的连片经营,探索以土地入股,与农业开发企业联合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在南矶、联圩、铁河等农业乡镇,推进荒山、荒坡、湿地、林草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改革,提高资源资产的利用水平,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在城市近郊的重点乡镇,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厂房、集体土地等经营性资产改革,探索经营性资产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形势。创新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支持条件具备的村推行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分离模式;条件暂不具备的村,推行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分账管理、分账运营模式。

(三)完善农村产业用地和宅基地管理

加快培育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规划农村产业用地,有助于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根据做特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需要优先安排农村产业项目用地。以溪霞、石埠、金桥等重点乡镇为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支持农民以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农村产业用地,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进一步壮大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联圩、象山、铁河等乡镇为重点,全面摸清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现状,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整合四荒地,围绕各乡村农业发展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用地。落实宅基地集体使用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不能违规违法买卖。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深化全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新建独特的文化资源,完善文化服务方式和公共服务文化体系,打造新建特色文化名片。推进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不断壮大文旅产业主体,提升文旅旅游品质,构建文旅产业链,唱响新建文旅品牌。

(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程,加强宣传引导,建设理论发声平台,打造学习传播实践的重要阵地。鼓励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学习组织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定期开展领导干部学习思想汇报与交流。对接国家和省市的学习部署,加强相关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等阵地管理。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考核督查等机制。依法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二)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大力弘扬八一精神,加强城市精神和八一精神内涵升华。持续深化红领巾讲解员”“青年讲师团”“青年大学习等特色活动,定期培育选树一批新建青年五四奖章先进典型。扎实推进文明区域、文明村镇(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和讲文明树新风系列行动。深入开展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主题活动,着力打造三风主题文化街、文化村。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行动,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征集等活动。办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区全覆盖。

(三)加强社会诚信道德建设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程,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干部和群众担当敢为、诚信开放的意识和发展视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红黑榜”及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开展诚信行业、单位、示范街区等主题实践活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培养推出一批新时代的先进模范。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建立完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关爱帮扶机制,全面落实道德模范礼遇帮扶政策。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常态化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生态环保、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志愿服务活动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升生态文明管理能力,全力打造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全方位打好碧水保卫战,高质量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力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

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强化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和生活源排放污染治理,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规范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行为,督促报废车辆履行报废手续,加强各类淘汰车辆违法上路行驶路检,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强工业和燃煤污染防治,推进城区落后产能的退城搬迁,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治理。持续开展秸秆焚烧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固定源污染治理,规范建筑和道路扬尘污染管理。强化生活源污染治理,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加大餐饮业和学校油烟排放整治力度。加强大气污染监管执法力度,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涉气环境执法检查,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到2025年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

(二)全方位打好碧水保卫战

加强对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加快推进水系综合整治,加强河道疏浚、生态堤防建设、水系连通和生态整治。强化水环境质量管理,推进赣江、锦江、乌沙河、龙潭水渠、礼步湖、流湖水、幸福河和辖区内鄱阳湖水质改善,确保溪霞水库、幸福水库、肖峰水库等水库达到或优于水质。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持续推进幸福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整治。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水源及水厂水质检测,重点落实日供水1000吨或服务人口10000人以上的供水工程水质检测责任。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完善收集处理设施体系,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昌西南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一体化工程。加强地表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确保流域水质达标。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快移除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面源)。加强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集中治理,全面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管网、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安装并投入运行。着力推进水体整治,巩固提升乌沙河和龙潭水渠2支水体治理成果。到2025年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达到100%,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达到93%以上。

(三)高质量打好净土保卫战

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治理修复工作,确保质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任务。大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化肥农药减量和白色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水平。加快实施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工程、建设用地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受污染农用地治理修复工程,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防控土壤环境风险。落实农用地管控,加强林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加强土壤污染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库,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

(四)加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力度

强化应急防范处置能力,完善环境应急机构指挥系统,推进建立环境风险源、环境敏感区、应急物质储备等基本信息数据库,集成共享各类环境基础信息,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危险废弃物监管与安全处置,强化危险废物从产生、贮存、转移到处置利用的全过程监管,健全危险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升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提升核辐射环境监管与应急水平,加强核与辐射监督管理,完善辐射事故应急机制,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加强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噪声的污染防治,切实解决噪声扰民突出问题,不断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努力建设安静舒适的城乡环境。

坚持把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新建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现代收入分配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主要目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能力;落实健康新建战略,构建普惠医疗服务体系;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与协调发展;切实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社区生活服务体系。

(一)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实现同步。推进各领域工资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构建现代收入分配体系。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的提高。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重视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二)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打造乡村振兴的就业创业平台,支持做大做强当地特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推动人才、资本下乡,大力发展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业,完善产业链利益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住房和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农村土地和住房资产,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养殖水面、林场等资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项目,促进财产性收入增长。

(三)建立城镇贫困的解决机制

统筹做好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落实稳岗扩岗等各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救助政策,确保相对贫困人口得到及时救助帮扶。逐年提高低保、特困等对象保障标准,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切实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全区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和改进市域社会治理,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推进平安新建建设。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贯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学习运用好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描绘好改革发展的新画卷。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实干实绩得实惠选人用人导向,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强化对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提高全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充分运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和及时奖励制度,认真做好澄清正名工作,通过书面澄清、当面澄清、会议澄清、通报澄清等方式,旗帜鲜明为担当作为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树立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机制。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持续推动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监督责任,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凝聚共识、服务发展的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创新群众关注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一步发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创造力。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新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权责统一、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快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改革,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持续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司法权力监督体系,提高司法公信力。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认真实施八五普法工作,持续强化《民法典》等重要法律的宣传教育,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打击和遏制侵害青少年发展权益的行为,保障青年合法权益。

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健全完善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切实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胜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担当实干、创新敢为、砥砺奋进,为奋力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建设实力繁荣和谐新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